地以名傳,名以人傳,人以廉傳。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有不少地名因廉潔人物、廉潔故事而生,其蘊含的精神至今仍閃爍著崇廉向善的光芒。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讀書、勤于學習的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海量文獻傳承至今。古代關于書的學問,不論是版本學、目錄學,抑或是校讎學、輯佚學,均極為詳備,博大精深。古人讀書講究版本,善本之善,在于其錯訛較少,接近原書本來面貌。今天我們對版本的理解既繼承了古人的見解,又超越了古人的見解。請隨我們走進杭州國家版本館,欣賞江南版本之美,領略詩書江南之韻。
蘇州以園林而聞名于世,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中,要數滄浪亭為最古老的一座園林。這座園林不僅以美景吸引人前來欣賞,亦因其對圣賢的紀念而吸引人前來景仰。滄浪亭中五百名賢祠,將蘇州本地及與蘇州深有關聯的名賢匯聚一堂,刻其畫像為念,撰寫銘文贊其功德。其中有這樣四句銘文:“惠愛黎元,宏獎髦士;心跡雙清,滄浪之水?!边@位被盛贊品行高潔而無塵俗之氣的名賢就是宋犖。
“終古衣冠留葬處,萬流瞻仰慰忠魂?!贝汉途懊鞯臅r節,揚州城外,梅花嶺畔的史公祠,前來瞻仰明末愛國將領史可法的人絡繹不絕。從1644年到揚州督師,到1645年壯烈殉國,史可法在揚州的時間不足一年,卻深為揚州人懷念?;仡櫰鋲蚜业娜松鷼v程背后,讀與寫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維度。
今年初,一方柳公權晚年篆書墓志現身西安。碑文點劃之爽利,骨力之遒勁,結體之嚴謹再次驚艷世人。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边@是江南名勝岳陽樓上的一副名聯,贊的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站在霧靄煙嵐的岳陽樓上,眼前是浩渺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心頭是天下百姓的憂患與安樂。
提到丁寶楨(1820—1886)的名字,許多人都不陌生,這位晚清大臣“前門接旨,后門斬首”,以大智大勇斬殺了御前大太監安德海,發明了“宮保雞丁”這道舌尖上的美味佳肴。而對他治理水患、興修水利等事跡卻鮮為人知。
提到古代循吏干臣,清初于成龍(1617—1684)必有一席之地。他45歲入仕,從知縣做起,意志堅定,篤行務實,政聲卓著,三次被舉“卓異”,終成一代封疆大吏。于成龍為官二十余載,深受當政者器重和百姓愛戴,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后,“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于成龍可以說是古代為官者的典范,而他能夠有此成就與其秉持的為人處事之道密切相關。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边@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用生命譜寫出的千古絕唱,他昭告世人,天地間有比生命更為寶貴的東西,這就是仁與義,是他的恩師歐陽先生傳給他的“道”。
從深得孔子喜愛的顏回,到寫出中國家訓名篇的顏之推,再到精忠守節、字如其人的顏真卿,源遠流長的顏氏家風如不滅明燈,深為中國人推崇。
在悠遠的中國詩歌長河中,詠柳詩不計其數,“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迎得春光先到來,淺黃輕綠映樓臺”“楊柳郁氤氳,金堤總翠氛”等詩句無不描繪了柳的婀娜姿態,寄托著詩人對柳的喜愛之情。
西子湖畔,北山葛嶺路5號靜逸別墅東側,有座圓頂墓塋,墓碑上書“宋參知政事陳忠肅公墓”,兩側題聯:“丹衷昭天地,節義壯山河”。墓后竹林青翠蔥郁,隨風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千百年來的世事滄桑。
濟南大明湖畔有一座南豐祠,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這兩句出自蘇轍之手。橫批“江漢星斗”則化用了王安石“水之江漢星之斗”的詩句,這位被蘇轍和王安石盛贊其儒術與文詞的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人熱愛讀書,崇文重教。古人總結了不少讀書的方法,留下了許多讀書的美談。
明代廉吏徐九思(1495年—1580年)一生官職不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他在江蘇句容做過九年縣令,甘于清貧、體恤民情、興利除弊,愛民、利民勝于惜身、惜官,留下“勤則不隳,儉則不費,忍則不爭”的訓詞。他的勤、儉、忍“三字經”,為時人稱道,亦啟迪今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边@副懸掛在河南湯陰岳飛廟正殿的楹聯,上聯取自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下聯出自明代諫臣楊繼盛的《言志詩》,道出了岳飛所倡導的“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的精髓。撰寫楹聯者,是一位與岳飛心靈相通,同樣有著高尚情操的廉潔之臣——何金壽。
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們剛剛度過的二月二,又名“春龍節”,民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春耕怕旱,降下一場春雨,最是農民期盼的禮物。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騰云致雨,春龍節的要義,便是通過祭祀龍神祈雨,保證開耕順利。
四川博物院正在展出“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展出30余家博物館珍藏的蘇軾主題相關文物274件,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蘇軾的3幅真跡:《瀟湘竹石圖》《陽羨帖》和《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時光流逝,東坡風范依然,讓我們以其精妙絕倫的筆墨為引領,探尋他不悔的人生追求。
清代有多種御史,據《清史稿》記載,都察院中不僅有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左僉都御史、監察御史等官員,還有巡鹽御史,巡漕御史,巡視京、通各倉御史,巡農御史等負責專項工作的官員。而在其他一些清代文獻中,還有一個不為今人熟知的御史——“審音御史”。
古人云:“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笨墒菛|漢時期卻有位偏不相信這則忠告的官員,深夜懷金,送與有恩于己的楊震,為防被拒,遂低聲安慰,沒有任何人知道,您盡可放心收下。楊震說怎么沒有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便是“四知太守”的故事。這位深夜懷金相送的官員,自信沒有人知道此事,卻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網上常能看到“孤篇蓋全唐,一詞壓兩宋”的贊譽,前者指的是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后者則是宋代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盡管這樣的說法并無確鑿出處,但歷史的傳承與集體選擇,讓它們無可爭議地熔鑄進民族的血脈。尤其是岳飛的《滿江紅》,傳誦之廣之深,以至于提到《滿江紅》就仿佛特指“怒發沖冠”,眼前閃現出精忠報國的岳家軍形象。詞、人、精神,三者同一。
“松際半溪垂早月,石門中路入疏鐘?!币慌沙跨娔汗牡泥l村耕讀之景,呈現在安徽省東至縣葛公鎮永正村。此村古稱南原,據傳,南朝以文學著稱的昭明太子蕭統曾留宿此地,自此文風大盛,明代名臣鄭三?。?574-1656)就誕生于此。
本周末迎來立春、元宵。立春乃節氣之首,是一年農事的開始,是催人奮進的號角。元宵佳節,火樹銀花不夜天,寄托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傳統節日中,我們總能感到一份溫暖的詩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好將清白繼家傳”,這是明代廉吏李炯然在生命最后時刻對后代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