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廣安觀潮丨持續深化整治 守好天下糧倉

發布時間:2023-04-24 09:06:5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端牢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要種好糧、收好糧,也要儲好糧、管好糧。

自2021年8月起開展的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是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務。今年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印發《關于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意見》、公開集中通報該領域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近期又專門召開部分省區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座談會,對深化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動,表明錨定徹底懲治系統性腐敗目標任務不放松、不歇腳、再加力,深挖徹查、深入治理,實現震懾常在、制度長效、監督常態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國家糧庫決不能任由“糧耗子”折騰糟蹋。專項整治開展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會同發改、財政、國資、市場監管、糧食等部門,緊盯政策性糧食收儲、銷售、輪換及監管等重點環節,通過自查自糾、查辦案件、巡視巡察,嚴肅查處了“靠糧吃糧”、內外勾結、“國皮民骨”、監管缺失缺位、執法不嚴等一批違紀違法行為,有效揭示了糧食購銷領域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推動完善了一批監管制度,基本從面上剎住了該領域的歪風邪氣。專項整治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形成“懲”的震懾、嚴的氛圍。

但從分析查處的問題和發現的有關情況來看,當前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存量尚未見底、增量還在發生,“靠糧吃糧”易發多發,“一把手”腐敗以及窩案串案影響惡劣,“影子股東”、關聯交易等新型涉糧腐敗問題隱蔽性強,一些風險隱患尚未排除,該領域系統施治、實現根治任重道遠。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懲治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督促相關黨組織牢牢扛起政治責任,狠下功夫、不懈努力,持續深化治理、“精耕細作”,切實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持續加大辦案力度,確保“懲”的后墻不倒。辦案是最有力、最深入的監督,是專項整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繼續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和精神,對涉糧問題線索開展清底式“回頭看”,對“碩鼠”“蠹蟲”應查盡查、一查到底。嚴肅查辦各級“一把手”和關鍵崗位人員案件以及窩案串案,開展“穿透式”核查,對案情重大復雜、下級難以查透查實的問題線索或案件,進行提級辦理、直查直辦。用好紀審聯動、巡審協同等方式方法,貫通發揮監督合力,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堅決懲治“影子股東”“影子公司”以及關聯交易、期權腐敗等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盯住盯牢重點環節,嚴肅查處“以陳頂新”“先收后轉”、空進空出、壓級壓價、吃拿卡要,以及敷衍塞責、玩忽職守,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進一步完善案件通報機制,選取典型案例,適時公開通報,發揮好警示、震懾、教育作用。

持續推動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溯源解決問題。不少案例表明,涉糧領域腐敗問題的發生,有違紀違法人員腐化墮落、監管人員失職失責的原因,也有管理體制機制的問題。這一領域相對封閉、專業性強,容易形成“小圈子”“抱團貪腐”,歷史遺留問題多,內控機制匱乏、制度建設滯后、監管力量不足等。在專項整治的實踐探索中,有些省份積極推動糧食儲備體制改革,逐步推進國有涉糧企業政策性和經營性職能剝離,“儲備與經營分開”,有些地方推動加快智慧糧庫建設,推進糧食購銷領域監管信息化建設,向數字化監管、技防技控轉變提升,有些地方加強了監管力量,改革監管方式,穩妥解決改革中的困難和問題,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總結和借鑒、推廣。要進一步用好用足辦案成果,深入分析研究個案背后的深層次共性原因,站在“點”上看“面”、看系統,提出更有針對性的紀檢監察建議,督促協調相關部門,堵塞漏洞、補齊短板,構建制度性、長遠性、根本性的監督治理體系,徹底根治問題、有效防范風險。

持續壓實各方責任,保障糧食安全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督促黨委政府擔起主體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督促發改、糧食和儲備、財政等部門落實行業監管責任,與公安、司法機關實行協調聯動,開展聯合執法、共享信息,盯住有關部門和國有糧企“關鍵少數”,盯緊基層糧庫,強化日常管理和監督,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各負其責、履職盡責。圍繞糧食購銷領域責任、作風、腐敗問題,實現常態化監管監督,推動系統治理、長效治理取得新成效。持續凈化修復糧食購銷領域政治生態,合力打造風清氣正、糧豐倉滿的良好發展環境。(聶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