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以園林而聞名于世,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中,要數滄浪亭為最古老的一座園林。這座園林不僅以美景吸引人前來欣賞,亦因其對圣賢的紀念而吸引人前來景仰。滄浪亭中五百名賢祠,將蘇州本地及與蘇州深有關聯的名賢匯聚一堂,刻其畫像為念,撰寫銘文贊其功德。其中有這樣四句銘文:“惠愛黎元,宏獎髦士;心跡雙清,滄浪之水。”這位被盛贊品行高潔而無塵俗之氣的名賢就是宋犖。
宋犖(1634年—1713年),字牧仲,河南商丘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先輩清正廉潔,為人低調,不事張揚,良好的家風讓宋犖為官數十年恪守本心,潔身自好。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宋犖任江蘇布政使,駐在蘇州。他寫下“報朝廷某事,榮父母某事;寬百姓幾分,愛子孫幾分”這副對聯,張貼于官署。這本是其父宋權巡撫直隸時的自警之語,宋犖深受父親影響,借用過來,既用來警醒自己報效朝廷當如侍奉父母那般真誠,愛護百姓要像對待兒孫一樣寬容,同時也借此訓誡僚屬。
宋犖就職后,清查府庫,核查出虧空銀兩多達三十六萬六千余兩,立即向總督、巡撫報告此事,責罰前任布政使劉鼎、章欽文分別償還,補足虧空。戶部采銅鑄錢,定值每斤六分五厘,宋犖以江蘇不產銅,朝廷所開銅價和運輸費用不對等為由,向巡撫請求停止采銅,最終定價為每斤一錢。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因政績突出,宋犖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江西巡撫,四年后,他再次來到蘇州,就任江蘇巡撫,自此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撫吳生涯。宋犖上任不久,濱海各縣遇臺風,上元、六合諸縣暴發洪災,莊稼被淹,損失慘重。宋犖立即上疏請求視災情輕重蠲免田賦,并且開江寧、鳳陽府庫賑災濟民,還多次請求免除太湖邊上坍沒之地的賦稅,困擾當地百姓多年的問題得以解決。
“廉而不劌,嚴而不苛,撫循吏民,煦煦慈愛而不失之姑息。”這是學者汪琬對他的評價。宋犖到蘇州四個月,處理了堆積的案牘文書七百余件,往往工作到三更半夜,就連精力充沛的精銳少年也難以企及,那些“老奸宿蠹”見到宋犖如此勤勉,也只能“俯首側足,亦率不敢旁睨”。
宋犖任江蘇巡撫期間,重教化、去陋習,婚喪逾制、暴棺等陋俗,宋犖明令禁止。宋犖是一位十分重視教育與文化事業的官員,他本身也是一位詩人,一位藏書家、刻書家,他捐俸修書院,刻印了大量地方藝文著作,他還展謁泰伯、子游諸賢祠,以表對先賢的崇敬。
宋犖的諸多惠政中,或許重建滄浪亭最能讓蘇州人銘記久遠。滄浪亭本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的園林,他花四萬錢買入,于北碕筑亭,命名為“滄浪亭”。蘇舜欽去世后,滄浪亭數易其主,歷經磨難,到宋犖來到蘇州的時候,滄浪亭“野水瀠洄,巨石頹仆,小山藂翳于荒煙蔓草間,人跡罕至”,已然頹敗不堪。宋犖見此情景,“亟謀修復”,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構亭于山之巔”,建成以后,登亭而望,“城外西南諸峰,蒼翠吐欱檐際,亭旁老樹數株,離立拏攫,似是百年以前物”。他還修筑了觀魚處、自勝軒、蘇公祠等勝跡,本來荒蕪頹敗的景象由此煥然一新。因擔心離任后滄浪亭重廢,他還購田作為經濟保障。在這期間他寫的詩也結集為《滄浪亭詩》,可以說,宋犖在滄浪亭上傾注了很多心血,而滄浪亭終不負其所望,成為蘇州文人詩文酬唱的勝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重修滄浪亭一方面復興了重要的文化景觀,另一方面,宋犖也想借“濯纓滄浪”來表達自己心跡雙清的崇高志節。為官多年,“不為赫赫之譽,而去后人曾思之”。如今的滄浪亭幾經修繕,風采依舊,佇立于前,怎能不令人想起多年前那個親勞胼胝、心跡雙清的宋犖呢?(范永林)